昨天,报道了市区庙桥街的民宅内,有人售卖假名牌运动鞋、服装等。事实上,市区鱼行街等闹市区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民宅小店,但是这样的“黑店”为何屡禁不止呢?
市场有需求
因为贪图便宜,部分消费者明知假货却甘愿上钩。市民刘先生表示自己在几年前买过这样的鞋子:“款式好,价格低,当时没多想就买了。”刘先生说,当时自己刚到桐乡打工,收入比较低,想穿名牌又无力购买。“只不过质量很差,大概两三个月就坏掉了。”刘先生说。
笔者随后采访了一些市民,他们对假鞋的态度看法不一:“虚荣心驱使去买吧”、“品牌的样子、普通鞋的质量,没什么不好”、“质量没保证,还是觉得不靠谱”……记者发现,受访者中,中低收入者、学生一般对这些假鞋都不排斥。
有市场,就会有人敢于冒险。知情人士透露,江苏、浙江温州都有制假的工厂,兜售人一般从那里批发鞋子来卖。据透露,这样的鞋子成本都在二三十元以下,七八十、两三百元卖出,一年赚10万元并非难事。
工商部门执法难度大
这些商贩一般是在人流量较大的街道附近租房开店,然后再去拉客上门。其隐蔽性给执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除了隐蔽性外,处罚也存在困难。梧桐工商所副所长沈利平表示,要查处这些窝点,首先会以其无法提供进货凭证、销售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而认为其“涉嫌假冒”,暂扣所有货物。这些人员都是租房经营,被查获后极不配合调查,一转眼宁可舍弃货物走得无影无踪。“他们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业内人士表示,要认定这些鞋子是不是假货不是光凭肉眼,需要真凭实据,一般都要商标持有人进行鉴定。由于这些“黑店”的鞋子款式多样,这意味着每种款式都要鉴定,大大提高了执法成本,这让有关执法部门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