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封琴手捧父亲王建忠的遗像
今年6月份,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的望谟县遭受了山洪的侵袭。山洪造成了8万人受灾21人死亡31人失踪。灾难来临时,中国日报记者曾赴一线采写了望谟县打尖乡打尖村村民王建忠因抢救公有财产牺牲的事迹。那么事隔三个月后,王建忠遗孀、遗孤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记者再次赴望谟探访了王建忠的家人。
16岁的王封琴静静地坐在望谟县城的一家餐厅里,她身上穿着当地政府发放的捐赠来的衣服。这是她从小到大第一次坐进一家饭馆,而望谟县城已经是她离开打尖村之后到过的最远的地方。
位于贵州省南部的望谟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是贵州省贫困县之一。6月份的一场洪水,打破了正在县城读初三的王封琴原本平静的生活。
“村里的一个村干部给我打电话,说家里出事了,”王封琴回忆说。小姑娘的家乡在距望谟县城60公里远的打尖乡打尖村。6月初的那场山洪来势凶猛,在夜间袭击了她家所在的布依族村寨,而她的父亲,44岁的王建忠此时正忙着从河岸边的村委办公室搬运县里划拨的用以帮助村里修路的水泥。尽管不时有人高呼劝其离开,但王建忠没有理会,无情的洪水顷刻间将其吞没。
王建忠的遗体第二天在下游被发现,并按照当地布依族的习俗进行了安葬,而此时,王封琴还没有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我甚至都没有来得及见上父亲最后一面,”她每次回忆起这件事,心中难免有些不甘。
因为山洪阻断了回家的道路,两天后,王封琴才和从浙江义务打工返乡的母亲一起见到了两个年幼的弟弟和68岁的外婆,短短60公里的路,娘俩儿花了整整三个小时。摆在王封琴面前的,除了破败不堪的村寨和被洪水冲毁的农田,只有父亲留给她在黑白相框中的回忆。
“爸爸一直和我说,有条件许可的话,要尽力读完高中,要多读书出来才会有出息,”王封琴回忆道。王建忠去世前,是打尖乡打尖村一组的组长,是一名在制作沼气池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他舍命保护的30吨水泥,本是用以修缮村里的道路用的。这个不起眼的村官,时不时需要去县里开会,那曾是他在女儿读初中期间为数不多的见到女儿的机会。
“有一次爸爸因为村里有事不能去开会,还是我去替爸爸开的会,但是我也听不懂会上说的什么,”王封琴想起这段经历时,脸上挂着微笑。
王封琴的母亲3月份去浙江打工,这期间对女儿的嘘寒问暖,都是作父亲的王建忠一个人负担起的。除了生活费用上的惦记,王封琴听到父亲嘱咐最多的,就是要好好学习。“我想过以后能当一名英语教师,因为我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就教过我英语。”
6月份父亲遭遇不测的时候,王封琴刚刚初三毕业,村里总共有六个孩子考上县里的望谟一中,王封琴的成绩排在第二,学习成绩优秀。王封琴的大弟弟13岁在县里读初二,小弟弟只有10岁,在乡里读小学四年级。父亲这个家庭主心骨的离开,让孩子们的读书成了问题。
据王封琴的班主任高老师向记者介绍,一名普通的高中学生一个学期的学费在一千块钱左右,在县城的生活费接近两千块钱,也就是说王封琴在县城读书一年的开销大约在六千块左右,三年下来就是一万八千块钱。这对于庄稼已经绝收,生活又并不宽裕的王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封琴的母亲王妈化绳(当地习俗的叫法)还是生生从三个月打工的积蓄中挤出了一部分钱,用做封琴和大弟弟在县城读书的生活费用。尽管如此,一边在县城读书一边又需要照顾弟弟的王封琴并不确定自己能否顺利把高中读完。父亲走后,妈妈需要在家照顾年迈的外婆和年幼的小弟,家中的积蓄是显然不足以支撑她读完高中的。
9月1日当天,王封琴并没有吃早饭,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县城一中报道,此时的望谟县一中还没有彻底从洪灾中恢复,除了教学楼已恢复正常秩序外,校园内依然四处可见断壁残垣。
班主任高老师对记者表示,学校会特别关注这些家中受到洪灾影响的学生。“我们老师们会尽量让他们像正常的孩子们一样在这里读书。”
事故发生后,王家收到了来自县政府划拨的5000块钱抚恤金。考虑到布依族特殊的民族风俗,这笔款项已用于王建忠的下葬开支。之后,县抗洪抢险工作队也为这个不幸的家庭送去了两千块钱慰问金,打尖乡政府也对孩子们上学给予了一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