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老字号”至今听起来备感亲切
民族品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品牌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品牌是一种高附加值产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本土企业曾经创造出许多风靡全国的优秀品牌,从日用品,到家用电器、服装,许多“老字号”至今听起来仍让人备感亲切,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批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族名牌,像熊猫、活力28、小护士等,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即使少数“幸存”下来的民族品牌,也远不复当年之勇。
一些民族品牌缘何接二连三地消失?原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方面,受国外品牌的挤压,另一方面,是国内更多企业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不会塑造、创新一个有竞争力、生命力的民族品牌。全国政协委员、段和段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段祺华表示,当前,国内的破产企业多集中于加工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品牌意识,缺乏自主创新。段祺华认为,在缺乏知名品牌的情况下,就会有很多假冒伪劣产品出现。
段祺华建议,“我们的企业要在继续保持加工优势特色的情况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创意优先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创新中国’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本土品牌的扶持力度,真正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国人的消费观念,已经开始追逐时尚、崇尚品牌。拿化妆品业为例,2009年,化妆品业全国销售额超过900亿元,预计2010年将突破1000亿元。然而,在这巨大市场潜力的博弈中,民族品牌处于绝对的下风。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张晓梅说,近年来,在日化行业,“天然、绿色”的产品已被消费者认为是最健康的选择,中草药、天然汉方,这一曾经被世人遗弃的中华国粹,重新被消费者认可,成为一种消费时尚。所以,转变发展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打民族牌,走品牌路,才能在化妆品国际品牌领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点评:
用创新的“中国元素”提升中国品牌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