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将民族品牌拒之于大门之外
说起来,民族品牌出现在政府采购的清单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本国的政府买本国的商品,就像是父母总是先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然而,在现实的政府采购中,却常有人将“自己的孩子”拒之门外。在近年的全国两会上,总有政协委员大声疾呼。
在中国,品牌正处于发展期。民族品牌是支撑民族经济发展的核心,地方政府理应担当更多的责任。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目前我国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国外高端产品,包括轴承、车床、汽车零部件等,其中有2/3的产品国内厂家完全有能力提供。“应该用国内高端产品替代进口产品,这样可以大幅度拉动国内GDP增长。”蔡继明说,对于民众来说喜欢什么品牌仅仅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但对政府而言,它的倾向性将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让民族品牌进入政府采购名单,有助于扶持我国高科技企业度过幼稚期,使刚创立不久的自主品牌逐步成长为新的“巨人”。
蔡继明指出,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政府公务用车向自主品牌倾斜。可是,按照各级政府以往的设备采购惯例,民族品牌屡屡受到非常不公的歧视,尤其是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办公设备、电梯空调等楼宇设备,在许多政府办公场所根本就见不到民族品牌的踪影,而在一些基本建设项目的设备采购中,一些地方政府竟然将民族品牌关闭在大门之外,宁可买贵的不肯买对的。
蔡继明认为,让政府采购的办公用具一半都转移到我们的民族品牌上来,不仅可以拉动GDP,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也可以为全国人民树立爱国的典范。“一旦政府采购向自主品牌敞开大门,一旦自主品牌轿车、自主品牌的办公设备、自主品牌的楼宇设备大踏步地走进政府大门,整个社会的购买倾向将为之转移。”
点评:
爱国不仅是老百姓的事情,更应是各级政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