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只是其面对的困难中的一个非根本性困难。企业的融资问题仅仅涉及现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我国经济转型将会在新产业领域催生更多新型民营中小企业,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消费型经济需要壮大中小民企
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经济主要延续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化战略所铸就的发展模式,即通过高投资拉动高增长。这种增长模式,得到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支持。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使中国的制造业因工资低廉而极具国际竞争力,但同样因工资低廉而无法拓展国内市场。全球
金融危机
发生后,国际组织、各国政要和经济学家都在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瑞银信贷对全球消费增长的预测报告认为,美国消费占全球的比例将从2007年的30.2%下降到2020年的20.8%,而这一时期,中国的消费占比将从5.3%增加到23.1%。考虑到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顺势而为作出合乎理性的调整,即从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国内消费拉动。
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成功转型,要求拓展内部消费市场。而满足未来国内消费需求,需要更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基于人口统计特征和收入水平的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多地从标准化产品转向具有非物质文化内涵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物品,转向对个性化和人性化要求极高的消费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生产体系从大规模、标准化、低水平的生产体系转向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大生产与小制作并存的复杂生产体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未来需求快速增长的消费服务是不可贸易品,具有不可移动的性质而不能从国外进口只能由本土提供。因此,在生产体系发展演化过程中,中小企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细胞,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将在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不利于中小民企发展的几个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采取御危机、保增长的积极应对举措,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回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经济转型和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倾向性问题。
一、市场力量的相对弱化。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对提振市场信心和保增长具有明显效果。但是,政府投资特别是地方政府过于庞大的投资计划的实施,对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产生了一定挤出效应,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明显弱化,而行政审批机制则大大加强。
二、金融风险没有得到有效化解。金融风险的积累,主要体现在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社会资源的体制性耗散。2009年,我国新增贷款9.59万亿,比2008年增长95.3%。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流动性泛滥导致资产泡沫,特别是房地产泡沫的急剧膨胀。由于市场准入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被延误,我国金融体系的行政垄断性质和体制内循环积累系统性风险的机制和特征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三、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民营企业具有机制活、效率高、适应能力强、就业弹性大、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等主要特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具动力和活力的有生力量,可以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金融危机以来,民营企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除了受到危机冲击外,还面临不公平竞争、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等众多问题。民营企业家普遍情绪低落,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民营企业家人才和资本双重流失的风险,应引起重视。
帮助中小民企进入新发展领域
我国的经济转型和国内消费需求的满足,有待于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发展。因此,给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宽松便利的制度环境,帮助中小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领域,以发挥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积极作用,将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体制变革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
1、促进产业整合和产业组织的优化,实现制造业的瘦身和升级,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环境。
金融危机带给我国产业内的整合和升级一个重要契机。这是因为:其一,未来10年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我国消费市场的需求将呈现出远为复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各类企业可在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二,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内在要求,是从产业增值链的最低端过渡到覆盖整条产业链,民营中小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在其中可各有各的定位。未来产业内整合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协调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两种作用,促进产业内现有企业的合理分工和合作关系的形成。第二,调整行政垄断型产业国有大企业的管理政策,实现产业链制造加工环节从企业组织内部向企业组织外部的转移,促进形成市场化的协作分工体系。第三,促进国有大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在合作中取得双赢。
2、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条件。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需要推进以下几方面举措:第一,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外资银行、外国投资银行和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开设分支机构,为中国的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第二,加快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以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除了进一步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外,还可加快发展社区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多样化的融资业务。第三,完善小企业征信和抵押信息系统,引入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和管理的国际成功经验和方法,提高各类银行管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能力和放款意愿。
3、借鉴成功的国际经验,梳理和调整服务业产业政策体系,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改善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促进服务业发展需要作出以下主要调整:第一,放松并逐步取消大部分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或审批制度,引入便利的注册登记制度。第二,改善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制度,并对需要加快发展的服务业采取所得税优惠或减免政策。第三,制定相应制度和机制,促进政府部门的服务外包和定购,通过政府部门的服务外包,促进各类现代服务行业的独立发展。第四,政府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促进服务业所需要人才和从业人员培训、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第五,引导并帮助需要退出制造业的民营资本向服务业转移。
4、加快法治社会建设,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呈现较强的数量扩张和急功近利倾向,缺乏技术积累和内涵的深化。而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也通常不超过10年。有历史底蕴的、产品精益求精的百年老字号更是寥若晨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缺乏长期稳定的平等的发展环境。随着个人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以市场化的方式充分激发中国亿万民众自身的财富创造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和完善法制环境方面作出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