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大幕再度拉开,全世界都看了过来。
金融危机下,中国在2009年交出了一份“神奇”的答卷:GDP增长8.7%,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
然而,成绩的背后,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资产泡沫、通胀预期加剧、房价的高企随之而来。如何进一步启动居民消费、平衡经济结构、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亟待破题。这些都让2010年中国经济的形势更为复杂。
去年3月,本报推出“经济赶考2009特刊”。今年,GDP、CPI、楼市、股市将如何表现?本报今日推出特别报道把脉中国经济。
2009年12月31日,沪市以一个温和的涨幅迎来新年,收于3277.14点。
这个数字与它曾经达到的6124.04点相比,并不突出。然而放至全年,沪深股指累计上涨近80%和1.1倍。沪深股市在牛年的牛势,将股民在2008年最后一个交易日1814点前的伤感和迷茫一扫而空。
当时,迷茫的背后是无数难以忽略的事实:同样是2008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纽约三大股指跌回十年前的水平;难以独善其身的中国经济尽管在2008年依然保持全年9%的经济增速。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最后一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已跌至6.8%……
对于2009年的中国经济,各界预测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L型、U型和最为乐观的V型。
最后的答案是“V”,这个代表胜利的字母准确表达了中国经济在2009年的表现。新加坡东亚研究所学术所长黄朝翰形容世界经济当年走势时说,首先是中国经济在一季度的V型复苏,然后才是东亚、德国、澳洲在二季度的复苏,而美国直到三季度才开始结束下滑,“这是在近代世界经济史上第一次不是由美国,而是由中国和东亚引领世界经济复苏”。
事实上,去年一季度之后,中国官方以及学术界人士已日趋乐观。央行副行长易纲、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等都在不同场合表示,中国经济有望迅速回到“快速增长通道”。而他们信心的来源,无疑来自于2008年11月中国政府出台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在该方案的直接刺激下,中国经济一季度短暂探底后,二季度迅速回升至7.9%,三季度增至8.9%。至此,“V型”反转已清晰展示。放眼世界,联合国在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中指出,如果中国能在2009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达到50%。
正因如此,当年8月10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名为“中国能否拯救世界”,封面是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给瘪了的地球打气。文中提到,6月在北大演讲时,美国财长盖特纳反复说明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非常安全”时,学生们笑了。这个笑容与被外媒热炒的“G2”(中美共治)一样,被视为“新经济秩序肇端的迹象”。
最终,中国经济在2009年交出了8.7%的“答卷”,高于此前温家宝总理承诺的“8%”的底线。然而,此时的中国正在思索更多。1988年那次通胀过后,姜昆在春晚上说“醋盛了一洗澡盆,酱油打了两水缸”,这样的时代已永远过去,今天中国考虑的不再是数量,而是质量。
在上述《时代》的封面文章中,作者在肯定中国经济活力时,也不忘对中国经济的健康程度提出疑问。其证据之一就是中国国有银行向参与基建的国企发放的“天量信贷”。这个数字在2009年上半年已超过1.1万亿美元,并引发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时代》直言:“中国可能正在孕育自己的金融危机,一旦刺激计划的冲击力减缓,危机就会显现”。
华尔街流传着一句箴言:要在市场中准确地踩点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正在落下的飞刀更难。跌宕起伏的2009年过去了,中国经济正在试图接住这把改革关口的“飞刀”。正如温家宝几天前告诉网友的:“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今年将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
本报记者 李静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