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到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其间十五年历程,中国经济虽然在转变方式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痼疾,而且随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资源约束不断加剧,开始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不可承受之痛。
在经历了新时期以来最为困难的2009年之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困难的根源在于固有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内生矛盾,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则使这一问题更加突显出来。正因为此,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然而,过去十几年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这种转变不可能是一场“无痛手术”。就如同身患重疾的病人,不经受与疾病和痛苦的斗争,很难激发出机体自身的生命活力,并最终铲除顽疾、重获新生。一方面,我们的经济长期以来运行在一个惯性的轨道上,包括人们的观念、制度的安排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都需要重新进行调整和改变,难以一蹴而就;另一方面,这种转变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经受“阵痛”的考验。这种代价和“阵痛”表现在,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可能会让我们暂时牺牲一定的增长;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会带来就业压力的增大。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于畏惧和夸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能带来的问题和困难。这是因为,这种转变符合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在要求,都迫使我们必须作出转变;同时,一些看似纠结的矛盾和问题,也可以在转变的过程中得到化解。
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调整来看,这三方面实际上是互为联系、相互推动的。首先,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同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较高,这就需要我们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需驱动向内需驱动转变。而消费的拉动不仅能够弥补转型期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而且能够在更长时期促进经济的增长。
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值仅占GDP的42.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4%,这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所吸纳的就业人数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有效吸纳第一、二产业中由于实行集约化生产而富余的劳动力。
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第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则是为前两个转变提供动力和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制造业领域吸收就业的能力在逐步下降,需要依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投入。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仅能够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有效扩大内需,带动整个经济的创新,而且能够减少对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可或缺的方面。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需要共同推动、形成合力。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经济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三个转变的因素,比如投资和消费的比例进一步恶化,税负过重和融资难仍制约着作为第三产业主体的小企业发展,以及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缺乏合理的体系和机制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加以改变和完善。
“长痛不如短痛”。正像全国政协委员郑新立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所言:如果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能够使我们的经济站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那么这种“阵痛”就是值得的。
通过学习体会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总理今年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不仅对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最终实现抱有充分的信心,也对转变和调整的过程给予乐观的期待。(作者: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