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授权是国际通用有效的商业模式,对提升企业品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艺术植入品牌时,艺术的知名可以带动品牌的知名。”北京大学陈刚教授表示。
盗版和“山寨”的威胁
2011年,对中国艺术授权市场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国内艺术授权交易井喷式攀升,由艺术授权产品打造的“艺活概念馆”成型,国内首张艺术授权银行卡亮相,艺术授权概念展露于文交所,2011年被称为“艺术授权元年”。
“今年艺术授权市场的火爆,源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场需求。‘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文化产业列为中国的支柱性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这使市场各方都感受到文化产业巨大的投资潜力。另一方面,企业转型、追求高附加值的需求提升,加上中国文化消费需求大幅增长,这几个因素结合促成了中国艺术授权市场的成长。”张晓明表示。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潜力很大,将文化艺术、创意与商品结合,是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但现在国内对艺术授权及其发展潜力、前景了解不足。在我国,发展艺术授权和文化创意产业还面临不少问题:首先是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其次是中介组织不足。艺术授权产业,需要艺术家、授权商、制造商、销售商等不同角色携手,但目前国内这条产业链尚未形成,不少艺术家只能兼任制造商和销售商。
郭羿承认为,随着国内文化单位转制,以公益为主的美术馆、博物馆也在探索全新的营收模式,开发艺术衍生产品是一条重要思路。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官员李小磊表示,我国的艺术授权产业刚刚兴起,产业链的构建、法律环境的完善、金融服务的创新都有待探索创新。政府部门将加快“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使得今后授权、版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交易有法可依。
在国外,艺术授权的发展已有30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和运营模式。资料显示,在艺术授权产业发达的美国,其艺术授权产业的总产值是艺术品拍卖成交额的3倍以上。纽约、伦敦、法兰克福等地都有专门的艺术授权交易博览会。
尽管市场看好艺术授权前景,但一些艺术家对此还是心存疑虑:国内的艺术授权制度尚不健全,艺术授权固然扩大了艺术作品的推广和影响,但一旦授权产品出来,各种盗版、“山寨”版就会跟风而起,艺术家和经过授权的生产商就很难在授权复制的生产、销售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