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的“闷棍”
“中国的企业都想做大,而忽视自身的整体实体和素质,我们也不例外。”
2007年,经过5年多精耕细作,优亮在山西加盟店的数量已有60家左右,对加盟商的管理、培训、支持力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李树忠开始把眼光瞄到了山西之外的市场。
首先把库存中心放到了上海,在上海成立公司,因为上海离眼镜产业集群地很近,办公地点就放在了昆山。
李书中开始把眼光放到了周边城市,在短短一年时间就在无锡、苏州、昆山开了十几家店,短短一年后,就有8家店倒闭,这种冒进的“扩张”就给了李树忠沉痛的教训,损失了近几百万元!
开的店比太原的大,进的货比太原的贵,装修比太原的漂亮,为什么就失败了呢?李树忠开始了沉痛的反思。
首先,用人不当,在苏州无锡的总经理是从太原派过去的,受制于太原的模式,在竞争环境、市场环境完全不同的长三角地区,既往的经验成了他绊脚石,无论是选址上,还是在具体运营上都没有因地制宜。
其次,急功近利,当时李树忠给苏州无锡定的任务是一个月必须要开2家店,这样导致选址太随便,店长店员的培训不充分。
再次,管理薄弱,没有太原四五年的沉淀,优亮自身的管理优势没能在新区域得到实施。
最后,在媒介宣传上出现了失误,没有针对当地市场充分的调研,很多宣传未能取得好的效果。
尝到了教训,李树忠把“野心”收了回来,面对太原蒸蒸日上的格局,李树忠未能冷静,又一脚陷进“多元化”的泥潭中。
“当时,太原市场已经做得很不错,资金流又十分充裕,我突然觉得眼镜行业格局太小了,头脑一热,做了一个‘美服’干洗项目和广告公司,编了一本杂志,后面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停掉。又亏了近200多万。”
成功不是偶然的,再多的资金如果缺乏一颗冷静的头脑都不会成就大事业,而这些教训也是优亮今后品牌发展中必须要面临的,它既是教训也是经验。
“经过这一轮的折腾,我真的反思了,他让我认识了当时的优亮还很不成熟,无论是团队,还是人才上都很薄弱,还没有一颗真正做事业的内心,有时候肯定错误就是在看清自己。”李树忠说。
快乐的加盟商李素萍
标准 还是标准
2010年,痛定思痛,李树忠决定专注专心做加盟,为了能够把优亮这个品牌真正打造起来,他花了不少功夫。
他开始研读各种关于加盟的书籍,中外成功的加盟案例,在纷繁复杂的经验中摸索属于优亮的成功模式,两年多的沉淀,他裁掉了很多不合格的加盟店,在现有加盟店的管理深耕中,李树忠终于有所领悟!
各类行业都是红海太多,蓝海太少,而用专利技术的创造的技术门槛就更少了,同质化、同类化在眼镜行业未来十几年不会改变的,那么,要在这样一个大红大紫的市场把自身优势凸显出来,优亮凭的是什么?
“优亮凭的是简单的模式和细节的标准,”李树忠道,“肯德基的产品很简单,汉堡、炸鸡和薯条,可为什么就这几款简单的食品能够在全球开了几千家店呢?其实就是把各项细节,各个流程标准化,并且严格实施下去,小到柜台的高度,厕所的清洁次数,只有这样,无论你在哪家餐厅就餐,享受到的服务都是一样的,只有标准才能让人放心。”
优亮开店模式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加盟商懂太多的眼镜知识,不需要懂进销存的诀窍,甚至不需要太多的财务知识,优亮全盘操作,公司统一调货,统一加工配送,统一店长店员管理,统一售后服务流程,统一财务进账管理,一切都是统一的。
在细节的标准化打造上,优亮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售前、售中、售后一整套话术标准,不需要店员店长死记硬背,因为每周两次的培训会让这些细节深深烙印在店员的脑子里。
二、验光、加工、配送一整套检验标准,三道关口都有严格的权责机制,使产品在质量上得到充分保证。
三、进货、调货、财务一整套支持标准,每天都有巡查员前来调查加盟店货品陈列、进账出货情况。
在李树忠看来,一个加盟企业不仅仅是产品、标识的统一,更关键的是要向加盟商输出自身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系统和服务方法,是以品牌内涵统一为重点的连锁加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