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沪苏浙一体化:区域愿景与利益博弈

时间:2010-03-22 19:36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11月24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七次会议在江苏泰州召开。自2004年会议改为年会制后,每年年底如期举行,长三角16个城市的领导层齐集一堂,共同谋划来年的区域协作大事。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工作对推动区域无障碍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有数据显示,由市场分割造成的发展阻碍降低了逾50%。今年,会议的意义与往年更加不同。除了多个区域协作的热点问题得到破题外,首个由国家组织编制的跨行政区的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规划的部分内容在会议上初现端倪。 然而,与想象中的一片叫好之声不同,人们显然对关系着长三角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有着更高的期望值。 【专家看法】 规划雏形有亮点 核心问题未见解决 为长三角未来的发展设计蓝图,必须调和众口、兼顾各方利益同时统筹全局。显然,这是一个有难度的工作。针对目前规划纲要中体现出的八项内容,统一的看法是,其中有一些亮点,比如,明确了长三角的区域功能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确定了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为“一核六带”;重点突出了区域内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两项工作。甚至,在很多学者的眼中,长三角从此有了指导性的规划本身就是最大的亮点。然而,即使有种种亮点在前,仍然不免遗留下一些问题。 不少学者认为,目前的长三角区域规划没有切中要害。长三角的问题症结实际上是由地方政府的竞争意识导致的政府主导市场。“长三角需要的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我们的政府还停留在考虑本地发展的阶段。”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靖学青如是说。发展型的政府很难适应未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而且很难避免各地区政府之间的数据竞争。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出,如果不解决长三角各省市之间的数据攀比问题,长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困难重重是必然的。他强调,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如果领导的视野仍然停留在省市之间的相互竞争上,长三角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会有太大变化,而且还可能导致自主创新缺乏动力、盲目引进外资、产业趋同等问题出现。 葛守昆的观点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印证。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认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的角色是协调者,然而目前,政府的角色是竞争者。政府不应该把自身作为竞争的主体,而应该是协调的主体。 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长三角各地区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区域协作为单个城市带来的巨大经济能量,政府正在逐渐转变姿态,采取越来越主动的合作态度。然而,在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教授沈玉芳的眼中,长三角的问题从来就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由于制度制约因素的存在,地方比拼、重复建设还将继续。这是一种‘制度悖论’。”沈玉芳无奈地说。 长三角规划如果不能从政府转型着手,改变政府在长三角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恐怕很难依靠一些政策性措施解决长三角区域合作中产生的诸多问题。 【城市看法】 区域愿景很美好 还应强调细节协调 长三角区域规划出台后,区域内16个城市在文件形式上正式找到了归属感。尤其是整个规划对长三角未来发展的远景描绘,似乎让人们感到有些热血沸腾。然而,冷静以后,很多城市发现,在明确了长三角整个区域的定位后,单个城市或者难以找准自身定位,或者执行定位难度较大。 南京市副市长陈刚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他说:“我们积极支持上海作为区域龙头能够早日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同时,也希望区域规划能够将南京、杭州两个副中心城市和苏州、宁波、无锡等次中心城市,以及其他地级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加以体现和完善,并统筹考虑与长江中上游地区、长三角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从整体上强化长三角地区对外部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形成区域融合、功能互补、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过去的几年中,随着长三角各个城市的发展壮大,上海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杭州、上海之争和苏州、上海之争的说法毫不新鲜。由于各个城市定位雷同导致的重复发展直接造成了长三角的内耗。新的规划出台后,上海的核心地位得到了认定,然而,正如陈刚所言,其他城市在围绕上海谋发展时,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规划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另外,新规划还忽略了不少等待加入长三角的城市。徐州市常务副市长李荣启就提出,长三角区域规划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规划,能给周边城市带来机遇和希望的规划。在目前的规划中,周边城市很少被考虑到。 在李荣启看来,上海的经济辐射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盐城、连云港、淮安、徐州、金华、衢州、丽水、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巢湖13个观察员城市迟早会成为长三角的一员。 在这种情况下,新规划只重整个区域发展,不重细节和协调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从本质上来说,长三角区域规划并没有从单个城市发展,到协调城市关系再到整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协调这个区域链上进行考量,它仍然只是一个发展的规划,而不是一个协调的规划。 除了规划本身出现的缺陷外,上海市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副主任荣越明认为,规划未来能否完整执行同样是一个难题。他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他认为规划未来的具体操作和实施需要有一个权威的机制来保证。就目前来看,长三角政府间的协商机制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东西,怎样把相互之间的协议转变成具体可以操作的制度性的东西,需要很多工作,而且,这将是一个细化的长期的工程,要由具体的每一项合作项目的进程来推进。 长三角区域合作:三大热点再定时间表 长三角公交“一卡通”、大学生就业绿色通道、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三个议题在今年的经济协调会上得以突破 公交“一卡通”再定时间表 作为长三角区域交通公交化的重要步骤,长三角交通刷卡系统的统一始终受到关注。自2002年起,长三角各个城市将在3至5年内实现交通卡兼容互通的说法就开始在百姓中流传。4年时间过去,“潇洒一挥”畅游长三角的时代远没有到来。目前16个城市中已经有14个城市拥有自己的交通卡系统,IC卡和CPU卡之争长期不见分晓,究竟由谁来承担统一交通卡系统必然造成的改造损失也没有定论。 这个问题终于在今年的经济协调会上得以破题。这一项目将由各城市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牵头组织协调,长三角一卡通互通协调小组将在年内成立。长三角交通卡课题研究小组的与会专家介绍,“一卡通”将按照“相互兼容、逐步实现”的原则推行。长三角16城市将建立定期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统一一卡通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按照计划,2007年9月前,由长三角一卡互通工作小组牵头,组织制定并统一长三角一卡通的技术标准和运营规范。2007年起,在不改变各自交通卡系统的前提下,各城市对在用读卡设备利用原设备改造、调价、推出优惠方案等各种契机逐步进行改造,使其具备兼容功能。在统一政策标准的前提下,先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等城市为中心实现小区域互通,再逐步实现长三角全面互通,力争在2010年发行长三角互通卡。 如果能够按照时间表解决系统分歧和资金投入两大焦点问题,未来一张卡解决长三角所有交通付费项目将不是梦想。 大学生就业辟绿色通道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热点。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边是用人单位寻不到当用之人。这其中牵涉到一个渠道问题。为大学生就业开辟跨地区的绿色通道,促进毕业生合理流动、有效择业、充分就业成为了会议所促成的又一实事。 长三角区域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每年,各高校向社会输送超过百万的毕业生,除小部分毕业生流向其他区域,长三角为大量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本地区就业难以消化掉毕业生资源,跨地区毕业生流动成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式。 为了进一步协调好跨地区就业工作,本次会议签订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合作(泰州)协议》将在三个方面推进大学生就业: 首先是实现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就业政策信息共享,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异地管理、同步共享;建立三地共享就业信息的平台,协同管理,开展运作;开展就业状况调研,共享研究成果。 其次是加大职业咨询师专业队伍的培养。在上海咨询师项目的基础上,开展长三角地区职业咨询师培训工作和认证工作,完善培训和认证标准,培养长三角地区高校职业咨询师专业队伍。 第三,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合作研究。确定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并形成具体的课程大纲。三地联合开展职业指导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开展职业指导学术论文评比,交流经验,促进职业指导学科建设。 五方面推进信息共享 作为国际化的城市群落,长三角的信息需求量巨大,目前长三角所能提供的信息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区域发展需要。实际上,本区域内的信息基础比较雄厚,社会、经济的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众多。近年、又引进了不少国外知名信息提供机构。但由于各城市分属不同省市,相互间发生的有效信息相对比较封闭,难以共享,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共享平台。 本次会议决策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建长三角的权威信息资料中心,旨在整合各城市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为各城市管理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服务。 据长三角信息资料中心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后一年内,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各成员城市将从5个方面联手进行信息资料中心的推进工作:一是建立社会经济信息共享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由有关政府部门牵头成立项目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参与协调推进计划实施;二是收集资料,建立管理制度,汇集各城市主要媒体及相关刊物、规划政策信息、决策咨询研究成果、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城市管理工作动态和建议提案等,并逐步拓宽征集渠道;三是建立信息库和运作体系,设立电子信息库和纸质资料库,集中存储信息资料,提供共享服务;四是建立信息加工机制,组建专家系统,设立课题任务,组织信息深度开发;五是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网站、期刊、专报等形式,为各城市提供共享和委托咨询服务。(刘洋)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