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仅有商标还不够

时间:2010-03-22 19:44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将一个农产品商标培育成市场欢迎的品牌,需要倾注大量心血。从商标到品牌,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有不少人特别是种植户,对品牌的认识是模糊的。”四川省工商局商标分局副局长卫伟认为,当前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品牌意识淡薄。认为农业生产不像工业生产,只要种出好的农产品就行,有没有商标无所谓。四川省工商局最近对150户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显示:22%的企业是“零商标”,50%的企业对商标不了解。另一种倾向,不注重商标培育工作,导致“有商标无品牌”。在四川省已注册的涉农产品商标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成为知名品牌。    记者在简阳、三台等地采访时,干部群众谈得最多的也是品牌培育和保护问题。    涪城麦冬险遭抢注    三台县涪河沿岸农民祖祖辈辈种植麦冬,已有900多年历史。至今,该县花园镇等9个乡镇共有1.8万种植户,年生产麦冬4000余吨,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将‘涪城麦冬’申请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历时6年之久,去年12月才注册成功。”三台县工商局副局长杨涛告诉记者,“这个商标差点被一家企业抢注!”    原来,2000年,三台县麦冬产业协会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涪城麦冬”证明商标时,绵阳市一家公司抢先一步,注册了麦冬商标。当时,这家公司在三台花园镇租了100亩地种植麦冬。    一旦抢注商标事实成立,就意味着广大麦冬种植农户不能再使用相关麦冬商标进行市场销售。三台县委、县政府、县工商局迅速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申请,请求驳回该公司抢注的麦冬商标。国家工商总局对此事十分重视,总局领导亲自到三台县考察、认证,最终驳回该公司所注册的麦冬商标,受理三台县麦冬产业协会申请注册“涪城麦冬”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涪城麦冬’注册成功后,今年全县麦冬产值1.6亿元,价格卖到10-20元/斤,比去年翻了一番。”涪城麦冬协会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工商部门上门催促我们为麦冬注册商标,我们并不积极,差点为此吃了大亏,这个教训一定要记住。”    大山村的“三不准”    “我们村果农都知道‘三不准’:不准给果树喷施剧毒农药;不准对进村买水果的商贩不尊敬,必须以礼相待;卖水果时不准短斤少两。”简阳市贾家镇大山村党支部书记付在和告诉记者,“这‘三不准’,就是为了保证向市场提供优质水果。”    早在2000年,村里就开始向村民宣传使用低毒农药,一旦看到村民们用剧毒农药给果树治虫,村干部就要进行制止。“那段时间,常常有果农到代销店退农药,久而久之,就没有人买剧毒农药了。”付在和说,现在村民一般使用低毒、无残留农药,并且规定,必须在施用农药一个月以后才能采摘。    “郫县豆瓣”严格准入    6月4日,在郫县鑫鸿望食品公司,厂长廖昌明指着一缸新鲜的豆瓣告诉记者:“它们将通过不断的翻、晒、露,一年之后才能上市。原料来自剑阁县,是最好的二荆条辣椒。”    鑫鸿望食品公司是获准使用“郫县豆瓣”地理标志商标的企业之一,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郫县豆瓣”有严格的制作工艺和标准,达不到标准是不行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郫县有150多家豆瓣生产企业,大多是作坊式生产,质量参差不齐。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县工商部门和食品工业协会严格许可制度,先后取缔、转向了50多家不达标企业。郫县食品工业协会制定了《郫县豆瓣证明商标使用及管理细则》,使用证明商标的企业必须按规定进行生产。    如今,“郫县豆瓣”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规模以上企业。郫县工商局商广科科长李见春高兴地说:“郫县豆瓣正在向品牌最大化、资本最优化迈进。”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