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八成人:需改变“中国制造”国际形象

时间:2010-03-22 19:59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早报实习生 荀澄敏 责任编辑 马一居  调查缘起 一家在直布罗陀注册的Alvito公司,向欧盟申请了“NotMadeinChina”的商标,欧盟日前已经接受了该商标的申请并在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官方网站上看出。这家公司同样也在美国提出了商标申请,虽然在美国已经被拒绝,但还是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如何应对?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众说纷纭。为此早报财经第一调查上周联手上海新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通过其调查平台www.searchina.net.cn进行了专项调查。 在上周共有5646人参与调查,其中男性有3616,女性2030人,年龄在20岁~29岁占到59%,而30岁~39岁占到30.2%。其中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受访者占到四成,2000元~3000元的受访者有二成多的比例。受访者中本科学历者占到了47%,大专学历者为34.5%。 当海外对“中国制造”的敌意化成商品时,我们不得不正视。调查显示,八成人认为需要进行必要活动来改变“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形象,这包括提高质量、健全制度、进行深刻反思等一系列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完善。 “中国制造” 五成多人因此自豪 “中国制造”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现在随着商品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她在让全球的消费者受惠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对5646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见到“中国制造”这个标志,有55.9%的受访者的第一感觉还是非常自豪的,当然也有18.5%的人的第一印象是质优价廉。不过调查显示,还有13.6%的人的第一感觉是该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更有5.7%的人将其等同为价格低廉的产品(如图3)。 谁最需要反思? 62%人认为是企业 对于欧美有公司试图注册有明显贸易歧视的“非中国制造”商标这消息,61.7%的受访者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具体内容。调查显示,“非中国制造”事件在受访者看来绝非“空穴来风”,由于低廉的劳动力,不少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其庞大的全球生产体系中的最后组装地。因此“中国制造”也一直与诽谤同行,乃至遭受友邦敌意。敌意造成越来越多的曲解,甚至有人开始将其演变成一种商品,于是“非中国制造”就出现了。有84.9%的受访者表示此事件的发生,我们需要进行反思,还有7%的受访者持反对意见,认为没有必要反思,这纯属个别公司的个别行为。 既然有八成的人认为国人需要在此事件中进行反思,那么哪个群体最需要反思呢,是学者?是普通人?还是标注“中国制造”的中国企业?上周的调查显示,62.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企业是最需要进行反思,持反对意见的比例为18.1%(如图2)。 的确,反思是必须的。其一:“非中国制造”的直接语意就是中国制造不好。它会让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产生误导。2004年西班牙烧鞋案就属于此类案件。误导、打压已经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我们把它叫做“社会壁垒”。这种壁垒无疑会让我国企业在国外遭受损失。其二:低价格是市场上万能的武器吗?这需要我国企业再次考量了。这一事件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又一次敲响了警钟。过分依赖出口,过分强调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重视自主创新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 “中国制造”国际形象 81.3%人觉得需改变 不能否认在调查中有13.6%的人认为“中国制造”的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以及还有5.7%的人认为其是价格低廉的标志之一。“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印象多数和廉价分不开。上周的调查显示,当务之急是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国际上对“中国制造”的印象。持反对意见的比例仅为11.3%(如图1)。 通过什么手段来改变“中国制造”的印象呢?如从企业角度来说,需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政府则要让监管部门真正负责起来,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此外就是要提高造假成本。只有真正打击了造假,才能鼓励创新,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如何改变廉价形象 47%人:不能从提价着手 提高价格能改变“中国制造”廉价形象吗?问题的答案似乎没有这么简单。调查显示,有47.6%的受访者认为不能单纯提高出口价格以期改善国外对“中国制造”的廉价印象,认为“能”的比例为34.1%,此外还有18.3%的人选择了“说不清”选项。 我国外贸总额虽居世界前三位,但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只占外贸总额的2%。因此有89.7%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鼓励具有自主创新的产品出口,并出台一系列的优惠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中国制造”质量和内涵不断提高。(感谢上海新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提供数据和分析)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