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专利成城市竞争力新希望 上海专家共唱“智慧大戏”

时间:2010-03-22 20:02 科学网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大会隆重召开的第二天,在由新闻晚报与上海市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座谈会上,人称“中国爱迪生”的蔡祖泉教授、用近20年研究乙肝治疗性疫苗的闻玉梅院士、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生物技术新药的研发者宋后燕教授、担任信息产业部多个专家组组长的上海通用化工技术研究所所长谢建平、将中国焊接技术建成世界标准的宝钢建筑工程设计院院长郁竑等著名发明家,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大学的知识产权学者,为上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竞争力,共唱一台“智慧大戏”。 应该是企业经常给大学出题目 为什么产学研出现“两张皮”?蔡祖泉指出,现在总是大学在给企业出题目,要企业把大学里研究的技术产业化。而理想的目标应该是,企业经常给大学出题目,企业遇到技术难题就要去大学里问问科学家。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也要同应用需求紧密结合,科学家不要拍拍脑袋自己想题目,否则做出的成果不一定是企业最需要的。 在呼吁企业家给科学家提供支持时,闻玉梅打了个形象的比方:“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目光短浅,直到看到能赚钱才往里面投钱。如果茶杯还没有成型,就不会拿钱去做茶杯,只会看着科学家做茶杯,等到杯子做完了,可以喝茶了才来。” 宋后燕表示,自主创新应由企业来唱主角,但做起来就会遇到困难,在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新药上问题特别突出。像生物技术一类新药,从研制到上市起码要15年,而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早就耐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更多引导和支持。 复旦大学知识产权中心主任张乃根教授是上海商标的评审之一,他说:“每次看到一些企业的材料,心里就不是味道,企业每年的利润很多,但是开发很少,短期有效益,却没有长远目标。”如何打破自主创新主体——企业所遇到的瓶颈?张乃根建议,关键要解决企业的机制问题,有条件的企业都要建立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要把研发纳入到企业的整个运行机制和考核中去。 中国企业要敢于参与标准制订 为什么企业要创新?企业如何创新?去年底被评为中国十大“当代发明家”的郁竑深有感触地说:“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拼价格。因此,一流企业领导市场,二流企业紧跟市场,三流企业抱怨市场。中国企业不能只干着三流企业做的事情!” 城市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市民们在经过正在施工的高楼时,总是见到“弧光交错”——电焊。为了把百米以上的大楼用混凝土砌起来,必须用钢筋连接,传统方式就是用电焊。而郁竑发明的钢筋冷压连接技术,被称为“没有火花的焊接”。它比电焊连接快5倍,节省钢材近30%,具有高效、优质、低耗、抗震、易操作等特点。 郁竑说,这项技术已制定了中国第一个钢筋连接的建筑规范。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郁竑从1999年开始参加国际委员会,讨论编制钢筋连接的国际标准。 但是在国际标准会议上,郁竑发现,欧美的知识产权超级大国根本不把亚洲代表放在眼里。“在这样的场合只有拿出自己的真东西,才能和老外面对面。”开始时,国际标准是以欧洲标准为基础的,但郁竑提出:欧洲标准不能适合中国,欧洲几乎没有地震,但中国是地震多发区,而中国的原创技术是有抗震性能的,就这样最终确定了以中国标准为主导。 回忆起谈判的艰辛历程,郁竑表示,中国企业在创新路上要敢于参与标准制订。 普及知识产权意识是重要功课 蔡祖泉当过复旦大学副校长,完全是工人出身、自学成材的电源专家。上世纪60年代初,由蔡祖泉带领的一个电光源研究小组开展了新型光源的系列研究,制成我国第一只高压汞灯。 研讨会上,82岁高龄的蔡祖泉声音依旧洪亮,他感慨地说:80年代初,国际上已有了3项节能灯专利,一个灯卖20美元,但中国一个也没有。 1985年起,他开发了中国人自己的系列节能荧光灯。现在节能灯只要一美元一个,全世界80%的节能灯在中国生产。“我们深深体会到一定要搞开发,一定要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蔡祖泉说。 72岁的闻玉梅院士道出了自己内心曾有过的矛盾:医学研究成果事关人类福祉,而申请专利是不是会把医学成果“束缚”住?“我本来是不大赞成申请专利的,因为我心中的偶像是居里夫人,她生前就把所有研究成果向世界公开。现在为什么要申请专利?后来才慢慢明白,只要申请(专利)并保护起来,才能吸引投资者,并加速研究进程,推动技术进入市场,才真正能为老百姓造福。否则,医学科研成果服务人类的进程将更缓慢。”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披露,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全国71%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研发机构,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怎么办? 闻玉梅指出,普及知识产权意识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除了专业人员以外,也要给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扫盲。这一观点得到了高校知识产权专家的响应。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说:“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一出校门,糊里糊涂侵犯了人家的权利还不清楚,自己的权利被人家侵犯也不知道,必须具备起码的认知基础。”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大家已基本达成共识,要在本科生中逐步强化普及知识产权课程。 (黄辛)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