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对话田力普:关注知识产权

时间:2010-03-22 20:07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田力普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   竺韵德 浙江宁波韵声集团董事长   皮卓丁 Adobe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刘春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蒋洪义 北京市金信立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李如江 深圳东进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持人:好,谢谢大家。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经济频道的《对话》。刚刚过去的4月26日是世界第六个知识产权日,我们大家都知道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们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且把它当成了未来我们发展的战略。我想在实施这个战略当中,自主知识产权一定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天知识产权早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我们今天的《对话》节目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嘉宾,他见证了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们先从大屏幕上认识一下他。   主持人:好,我们就在掌声当中请出我们今天《对话》的嘉宾,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先生,欢迎他。田先生您好。   田力普: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对话》节目当中。刚才大家在大屏幕上看到您介绍的时候,可能第一眼,最初的印象是您身高一米九。现在大家目测一下是比一米九高还是不到一米九?   观众:高。   主持人:高 ,有人大喊,比一米九更高。您确切的身高告诉我们。   田力普:穿上皮鞋加上后根也不到一米九一米八五和八六之间吧!   主持人:是吧,那就是说有人目测的时候有误差。   田力普:对。   主持人:看起来您特别地高,不过这样一个高度去参加国务院办公会的时候,是不是也已经是所有参会的这些领导当中最高的一位了。   田力普:高个子之一吧。   主持人:高个子之一,还有人能高过您吗?   田力普:好像还没看到。   主持人:所以目测我们姑且就把他当做一米九,应该是您个人的一个专利了,对不对。   田力普:比我高的还有很多人。   主持人:那是高人,另外一个层次上高的意思。我们想打探这样一个秘密,国家任命您做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局长,是不是因为您身高特别高,也体现了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高度关注。   田力普:我想恐怕没有这个因素吧。   主持人:还有人分析了另外一个因素说为什么要请田局长来担任局长?因为他的名字当中有两个字意义特别好,力普就是大力普及,又有高度又能大力普及,所以是最合适的人选。   田力普:当初父母起名字的时候恐怕没有想到大力普及的这个概念,尤其也没有和知识产权连到一起。   主持人:但是现在终于连在了一起,而且有了二十多年的风雨相伴共同走过的过程,所以我相信您在这方面的感触和体会,应该都特别特别地多。不管是从高度上来讲或者是从大力普及方面来讲,我想我们电视机前还有很多的朋友希望听到您的真知灼见。现在我们掌声请田局长入座慢慢聊。来,有请。   主持人:我们知道田先生是刚刚随吴仪从美国访问归来,这次美国之行给你的这种感触是什么?是工作很紧张,或者说是谈判的压力很大,或者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田力普:感触当然很多了,从我所从事的工作来说感触最大的就是美国人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他虽然很关切,但是不大了解很多事情,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已经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我们代表团的主要目的或者是主要的任务是参加中美商贸联委会,把我们所做的事情已经做的,和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要跟他们讲清楚,这样的话可能双方的误解就会消除得更好一些。   主持人:您感受到的美国的商界也好或者是政府也好,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集中在什么方面?   田力普:美方比较关切的问题,当然就是中国国内的对著作权、版权的一些侵权盗版的一些现象一些行为,而且他们在极力敦促中国政府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这种侵权盗版的行为。在会议开始之前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特别是来自美方的声音还是很尖锐的,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会后举行的中美双方联合记者招待会上,美方的主谈人员无论是他的商务部的部长布提雷斯,还是他的贸易办公室代表波特曼大使,还是他的农业部长都对这次会议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主持人:他们怎么说的呢?   田力普:包括对知识产权的问题,他们讲应该对中国知识产权,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加强保护加大执法力度这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而且像美国的农业部长还说,他说这一周是我最愉快的一周,因为他把牛肉的问题解决了,因此他说他是最愉快的一个人,最幸福的一个人。   主持人:其实听到这番话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田力普:我的心情有两方面:一方面就是感觉,我们确实需要多做工作就是我们不光做还要说,多和外界进行沟通。   主持人:多沟通。   田力普:多进行对话,当外界对我们不太了解,而且有一些误解的时候,更需要这种精神。第二就是感觉还要把自身的工作做好。比方说像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我们局来说像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以及像我们进行的其他很多工作都要把工作做好这样的话呢,我们在进行国际合作也好国际交往中才能够处在一个更好的位置上。   主持人:其实这样的肯定也好理解也好,应该说是和我们自身的努力分不开的。您在这方面是有非常充分的发言权的从1981年开始,您就在中国专利局开始工作了,应该说见证了我们整个二十年的事业的发展,能不能回到二十年前,看一下当时我们中国在这方面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   田力普:比方说我记得在1984年《专利法》颁布之后,我们就有一家中央媒体的报纸就刊登了一篇文章,就是讲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怎么样让这些技术更快地推广应用,于是他就发表了一篇文章在第一版通栏标题叫做《一家引进百家享用》。所以当时确实在在社会上当然大家都普通这么认为,包括媒体、包括各级领导,但是作为我们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妥的。   主持人:当时您是不是特别着急,看到在这么重要的媒体上发出了这种错误的声音?   田力普:对,当时我记得我们的领导马上就找这家媒体交涉,外国人不这么认为,一家引进是一家的钱,百家享用百家都要交钱,这才是知识产权制度所要达到的目的。   主持人:当时的作者能够理解你们所说的这一切吗?   田力普:应该说文章都已经发表了,但是后来我们给他解释以后,他算是理解了。但是当时确实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为什么非要给人家交专利费,引进一家足够了,大家剩下的抄就是了。即便到现在可能还有一些人这样认为。   主持人:我相信二十年过去了,很多变化也出现在我们知识产权保护的行列当中了,不过这样的变化一定是循序渐进的。从您来说二十年走过,你会不会觉得在这当中有很多重要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对于我们今天成绩的取得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   田力普:对,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二十年的变化是一种快速的,甚至用飞快的变化来形容。到上个月月底就是三月底,我们国家受理的专利总量已经超过了283万件,大概到9月份前后的时间呢,我们国家三种专利的申请总量将突破300万件。这300万件可以分三个阶段:头一个100万件,我们大概是用了十五年的时间达到的;第二个100万件用了四年多一点的时间;第三个100万件也就是到今年9月份,我估计也就是两年零四五个月的时间。所以大家可以看发展的速度是实际上呈现一种加速的状态。   主持人:这样的发展变化您总结出第一大特点就是速度,非常快除了速度快之外,您感受到的还有什么?   田力普:第二个特点,我觉得就是在全社会特别是入世以后,对知识产权的意识、了解或者认识有了不断地提高。比方说像去年中央所做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这个决议,以及像年初的全国科技大会,包括前不久刚结束的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好,还有“十一五规划纲要”也好,其中都把知识产权能力的建设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实施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和内容,我们的决心很大,力度也很大。   主持人: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听到一些批评声或者是指责声,这些批评和指责由此也会带来另外一种担心,就是说如果我们过度地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垄断也使得中国企业在未来的竞争当中,可能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我知道今天到现场的几位专家当中也有人是有这样担心的。我们来听一听大家的这份担心,好不好?来,刘教授。   刘春田:准确地说不是担心过度保护,也不是担心侵权严重,而是担心一个我们在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过程当中,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平衡保护和禁止滥用这么一个关系问题。每个国家的战略是不一样的,中国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战略比较适合自己。我觉得可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前几年DVD的事情,我觉得就是有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在滥用他们的权利,而且仰仗他们的母国,就是他们所在的国家发达国家利用政府行政的力量使发展中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接受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则。我个人觉得知识产权这个规则基本上是一个强者的规则,能够滥用,依据的优势是科学技术、教育、经济、文化,整个国力的优势造成他们经济比我们发达。发达国家依据这些优势,他又利用先进的法律文化造成的优势来解释他们制定的规则。也就是说就像经济先进、立法先进,他们又有解释权,所谓话语权。我们就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   主持人:来,蒋先生您有什么样的担心,是什么样的现象让你有了这样的担心。   蒋洪义: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一些报道,关于报道某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个舆论报道。其中举了一个例子该省法院系统,在2005年一共签发了发出了1000多项诉前禁令,当时我看了这个报道我感到比较吃惊。这个诉前禁令是保护知识产权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在我们国家的专利法、版权法和商标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它的规定是这样的,如果权利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进行或者即将进行侵犯你权利的行为,如果这个行为不立即停止的话将会给你的合法权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的话,你可以在起诉之前申请法院裁定,先责令侵权嫌疑人停止这个行为。这个诉前禁令的使用应该有严格的使用条件,不应该所有的侵权案件都可以随便发诉前禁令的。   主持人:有这样类似的案件发生过吗?   蒋洪义:那么据我了解,北京市的法院系统,新的专利法已经实施几年了,那么据我了解北京市的法院系统还没有发出一项专利方面的诉前禁令。那么实际工作中如果我们把诉前禁令作为特例,把它当做普通规则来进行运用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权利滥用的情况,而使得被控侵权人他的权益难以得到合法的维护,这样就违反了知识产权制度本身自己的公正性、合理性。   主持人:我要为大家介绍我们的另外一位来宾李如江先生,他所在的企业,也曾经面临了一家跨国巨头的指控,来跟我们说一说,您现在是当事人了肯定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李如江:在2005年初,某著名的跨国公司也是我们这行业的最大竞争对手,对东进发起了一场知识产权诉讼是关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的。原告是请求法院禁止东进生产与他兼容的产品并且索赔6500多万人民币,因为这个诉讼标题比较大所以反响比较激烈。   主持人:你面对他们的诉讼第一反应是什么?   李如江:非常吃惊。   主持人:为什么呢?   李如江:因为这个行业我们做了十几年,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软件和技术都是我们独自研发的,应该是根本够不成任何侵权的可能。   主持人:但他们为什么就会这样,在你看来毫无根据地、平白无故地对你们进行了起诉。   李如江:这我们完全理解,就利用知识产权的诉讼来消灭打击竞争对手,其实这是国外比较普遍利用的东西。就以我们这个例子来讲吧,实际上这个过度保护,实际上直接打击的对象是中国那些真正的自主创新企业,我们知道中国的真正自主创新不是靠盗版起家的,他是认真在创造的。   主持人:就让这些本来很有希望的企业,可能会在竞争当中越来越被动,越来越失去赢的机会。   李如江:根本就没有竞争的机会。   主持人:这样的一种担心,田先生您能够理解吗?   田力普:我完全理解,实际上刚才两位专家和刚才东进的这位先生讲是两个认识吧,第一个认识就是知识产权在我们国家纠纷的高发期,已经到来了,这个确实,无论是企业也好,还是我们的政府机构还是我们的执法部门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就是刚才三位先生都谈到了,怎么样在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的保护和防止权利滥用之间实现平衡,这个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首先我们要强调一点,就是知识产权本身,它就是一种垄断权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这个垄断权是法律授予给权利人的,他行使他的权利是合法的,但是你必须在法律给予的,权利范围内。对于执法者来说,那么就要考虑在法律上要实现这种平衡,否则的话,第一你保护不足发明人没有积极性了,创新精神受到压制了;如果你保护过度权利滥用的过度,同样就像刚才这个老总讲的,创新精神也要受到压制,受到遏制,甚至被扼杀掉了,这两种情况都要避免。   主持人:在刚才大家的谈话当中,可能我们都注意到了有这样一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那就是平衡在保护知识产权和过度保护之间,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我们都需要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所以我也很想请教一下我们的各位,究竟这个平衡点我们该怎么去找,怎么才能够走到最佳的平衡位置上,我们也特别想听一听在企业界每天要和知识产权打交道人的一些观点。比如说皮先生,你觉得在今天我们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不是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调整,拿你们自己来说,已经在做法上是不是有了一些和以往不同的地方。   皮卓丁:我刚才听了那三位的介绍,我一直有点心里有点发紧,发紧的原因就是好像一直在提过度,中国到底现在是不是过度了,还提到了一个词过度就会产生垄断,那中国是不是产生垄断了,这两个问题一定要很辩证地来分析一下。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今天我可以做一个调查,今天十万块钱可以买一辆奔驰,也是十万块钱买一辆夏利,在座的各位选奔驰还是选夏利,请举手。   主持人:大家都笑了。   皮卓丁:别笑,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个话题,对不对?都笑,为什么我这人有病要选这么一个例子。今天Adobe的photoshop在街上十块钱一张,难道还有人会要花钱去创造一个跟photoshop相似的软件,还能卖得出去吗?没有可能了。所以说知识产权不保护才是产生了Adobe的垄断,根本没达到中国现在是保护过度的地位,没有。因为我们大家都不付钱,那么中国的企业连生长的起码土壤都没有。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刚才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一个回顾的时候,大家都听了很多的名词晓军、巨人、联想、方正、金山,现在这些做这五大汉卡的剩下一个做软件的只剩下金山一个公司,而且金山现在赖以生存的并不是它的office而是它的游戏,我们难道说是保护过度了,如果我们真正地保护好了的话,今天的Microsoft office不可能达到今天的占有率。   主持人:听了皮先生刚才的观点,我发现刘教授是有话要说,在哪一个问题上想要和皮先生来切磋切磋。   刘春田:没有,也是做一个回应,刚才一开始我就强调,我不同意过度保护这个概念,实际上不存在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是否充分有效地保护和是否应该有效地禁止滥用,这么一个问题。我举一个例子,几年前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布了版权条例,他的版权条例有这样一条规定,我举例如果有人看到报纸上有一篇文章很好拿到复印机上复印下来留做自己的资料,在版权条例中算犯罪需要负刑事责任,大家觉得是不是过分了。   主持人:大家觉得滥用了,很多人都在点头。   刘春田:是不是过分了,这个公布了不到两周香港政府出来向全社会道歉,说暂停实施,为什么?人们不接受这样的规则。所以我们说设计规则的时候就要公平、就要适度,不要脱离这个社会,所能接受和承受的能力,这就是平衡。   主持人:田先生也来给我们平衡平衡,现场两个观点,您来找一个平衡点。   田力普: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我觉得如果要说平衡的话,那应该说法律是最好的平衡实际上立法者在当初考虑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同时我刚才也讲了一个观点,大家不知道注意到没有,我们的法律要随时调整,随时要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够实现一个更广义的平衡。但是我还是要强调的,我们现阶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认为还是应该把它放在更多的考虑位置上。   主持人:在很多的情况下,人们一提到知识产权的时候往往会说它是一把双刃剑,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去考虑,这把剑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去应对、如何去应付,更多的思考应该聚焦在,中国企业应该如何拿好这把剑去开辟属于我们自己的创新之路。那么广告回来,我们会和大家继续来关注这个话题,待会儿再见。   主持人:好,欢迎大家回到我们今天的节目当中,今天我们邀请了田力普先生和我们共同来关注知识产权这个话题,田先生,我知道目前在我们国内很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是掌握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的手里面,在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大概只有万分之三这样的一个数字,而且就拿发明专利的申请来说和国际上相比应该也是有一个很大的差距。您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过程当中,让您觉得最难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一种时候?是要做什么事,让您觉得完全几乎不可能了。   田力普: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比较困难的,就是让我们的企业,让我们的企业家,让我们的老总们,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认为企业除了有固定资产,有厂房、有设备,除了有资金、有账户、有流动资金之外,还有一大块东西叫无形财产,你的专利、你的商标、你的著作权,你的其他的一些无形财产都是你企业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是很困难的。   主持人:你会亲自和他们谈这件事吗?   田力普:我想至少我自己讲课、办班参加了数不清的次数,但是往往呢,很多企业老板、老总们,他也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了,但是往往都是发生在,他有了教训打官司输了,或者给人家付费了之后,他才回过头来想,这个事情很重要,但是在此之前我感到最遗憾的就是他们还是很多人无动于衷的,就是您跟他们讲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告诉你说我们认识到了。   主持人:但实际上他们真正并没有去执行。   田力普:对,就是说这个认识,我非常希望我们的企业家们能够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这种内在的需求出发,对于知识产权给予高度的重视。   主持人:看来这一现状似乎已经是摆设在中国企业成长道路上的一面铜墙铁壁,在面对这个铜墙铁壁的时候,我们往往看到很多企业,他们的命运大概不外乎这三种:第一种大概就是被榨干了,因为最后不得不交纳高昂的许可费为这些国外知名的企业来代工,去挣非常少的可怜的那些利润;第二就是有可能被拖垮了,因为漫长的官司让你根本没有办法用心在企业的经营上;第三条道路或者说第三种命运可能就是被迫放弃你不得不离开你已经打了很深的基础,从事了多年的行业。我特别想请教一下田局长除了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这三条道路,我们中国企业有没有第四条或者更多的路可以选择、可以走?   田力普:我觉得最好的一条路就是提升,尽快提升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呢,我觉得卷入知识产权纠纷,这得两方面看一方面对于企业自身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利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你也要看到我们要走向世界,这是一个绕不开的一件事,如果我们正确地处理它、正确地面对它。我觉得可能说不定是坏事变好事,当然中国人也不太愿意打官司、尽量避免打官司,所以我看最好的还是主动出击、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新的氛围中来,在这条主动出击的路上,有很多值得我们敬佩的身影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