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洋品牌PK出“洋相”

时间:2010-03-22 20:20 名牌时报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在2005年里,洋品牌们可谓“洋相”百出:SK-II因涉嫌广告数字承诺宣传违规被查处,正宗哈根达斯竟出自无证厨房 ,亨氏辣椒酱被查出含有“苏丹红一号”,天津的星巴克月饼被指细菌超标,麦当劳卷入致癌薯条风波,沃尔玛被查出销售铝超标虾条……
    中国消费者说:月是故乡明
    虽然许多消费者曾经坚定地认为,跨国大品牌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但接二连三的“西洋镜”被戳穿后,人们终于获得一个清醒的认识:即使是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即便是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享有盛誉的世界驰名洋品牌,也有出问题的可能。
    白领人士金静告诉记者:“我以前确实崇尚洋品牌,买东西几乎是非洋不买的。但现在我也开始考虑国产品牌了,用过之后觉得有些国产品牌还是相当不错的。”
   “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洋品牌出现的各种问题,大惊小怪大可不必,因为是产品就会有出问题的可能,对待任何一种产品都应该有理性的态度,关键是看你花的钱值不值。” 专家如此告诫消费者。
    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向来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一方面商家的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又存在消费者花钱购买的商品是否安全和物有所值的矛盾。因此,如果有一些“洋品牌”因为捅了娄子而倒了牌子,那就只有自食其果了。
    品牌专家认为,近期一系列的问题洋品牌事件的出现既是市场竞争的体现,又是对消费者日益成熟的消费心理的最好注解。
    谁最应该反思:知错能改即圣贤
   “跨国大品牌来到我国后,与本土企业一样在这里的经济制度下运行。”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黄锫说,“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它们在目前质量监督体系存在缺陷的情况下,难免有出现意外的可能。”
    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的产品质量执法主体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执法监督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职责分工不明。二是各部门在产品质量制度建设,检验、监测体系建设,风险分析、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中,缺乏统一协调和统筹规划。对于洋品牌而言,不应该总在“超国民待遇”的保护伞下经营。另外对于管理部门而言,对于任何企业应做到一碗水端平,建立市场公平公正的规则。
    好在并非所有的洋品牌都在危机来临时处理不当。比如,强生婴儿油被指含有害成分后,开始并未完全否认中国的强生产品含有印度所称的“有害矿物油“,而是等到上海市卫生局等权威部门的检测之后,才发表声明强调其产品的合格性。强生公司积极主动、以诚相待的危机处理方法值得其它洋品牌学习与借鉴。
    冷观发展趋势:东边日出西边雨
    在我们注意到洋品牌于2005年出现的一连串问题后,我们还应看到更多的国际大品牌带给我们的是技术的创新和生活的享受。
    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国内数码相机市场总销量超过263万台,销售额达到54亿元,且年增长速度超过80%。奥林巴斯、佳能、SONY、三星等洋品牌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据了解,我国每年大约有1700万新生婴儿,假设其中的20%需要用奶粉喂养,每年就需要婴幼儿奶粉30余万吨。而洋奶粉在我国高端市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
    同时,随着我国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在过去被国外品牌占领的中国彩电市场,国产品牌正逐步占领了市场主导地位。据统计,在中国品牌零售量的占有率达到87.27%,外资品牌只占到12.73%,并且前5名全部是中国品牌。
    在奶粉市场,国产品牌向高端市场的挺进也让洋品牌感到了压力。乳业营销专家、同盛整合营销机构总经理雷永军表示:“本土企业进军高端市场一是对利润的追求,另外是基于对奶粉质量的信心。我认为本土品牌下一步将会加大市场推广和品牌宣传的力度,与洋品牌展开搏弈。”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