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05年,当时在江元勋麾下担任制茶师的梁骏德,组织人采摘了两斤多鲜芽,根据北京茶客的要求,在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工艺基础上,采用创新工艺研发了后来声名大噪的金骏眉。
据说当时北京茶客为其取名为金骏眉,其“骏”字就来自制茶师梁骏德。而正山茶企作为第一泡金骏眉的研发企业,以“正宗”自居,这也成为其后来在商标争夺战中的重要依据。
如果当年江元勋立刻注册了金骏眉商标,想来无可非议。但是由于品牌意识的薄弱,加上金骏眉尚未成名,注册商标的事情当时没人惦记,这为日后的纷争埋下伏笔。
话说不久后梁骏德就离开了江元勋旗下的正山茶企,另立门户成为骏德茶叶的负责人。而这一边正山茶企的产量没有办法满足北京客人的需求——金骏眉茶青为野生茶芽尖,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2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野茶树,6万至8万颗芽尖方制成一斤金骏眉,由师傅全程手工制作,成本不菲,需耗费大量人力。
于是《骏眉令》诞生。所谓《骏眉令》,其实就是金骏眉制作工艺的介绍。闫翼峰承认,《骏眉令》是他们几人一次在茶庄喝茶后写下,交予当时桐木村正山茶企以外的茶厂推广生产金骏眉。
然后金骏眉通过北京茶客在京城奇迹般地蹿红,并且由京都向全国蔓延。短短数年,价格从问世初期的500克3600元一路见涨,如今身价已逾万元,被誉为“茶界神话”。
桐木茶企的负责人傅连新告诉记者,早期,各家生产金骏眉的工艺都略有不同,后来在市场的反馈过程中,不断改良,工艺日渐趋同,成熟稳定。这也是日后正山茶企注册金骏眉商标遭到反对的理由之一。
金骏眉在2008年到2009年红得登峰造极,在部分城市大有“送礼只送金骏眉”的势头。原材料的稀缺使得真品金骏眉价格飞涨,而无商标状态的巨大市场利润则刺激山寨版金骏眉层出不穷,全国各地的“金骏眉”纷纷冒泡。
一方面,假金骏眉的泛滥使得金骏眉这一高端茶品牌渐渐受到质疑;另一方面,金骏眉商标无主,其巨大的品牌价值也使得有关金骏眉商标之争愈演愈烈。
两方对垒
昔日沾亲带故的茶企,因商标纠纷分裂为两阵营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茶叶原材料的独有性,因此虽然目前全国各地都生产金骏眉,但是业内公认武夷山桐木关出产的“最正宗”,而且第一泡金骏眉也诞生于此。
而正山茶企,以及十几家反对他注册商标的茶企同属于桐木关的一个村落桐木村,桐木关红茶协会甚至就设立在村委会。昔日盘根错节、沾亲带故的茶企,因为这一场商标纠纷分裂为两个阵营。
一方是目前在村里规模最大的正山茶企,而另一方,据梁骏德的儿子梁天雄介绍,由16家茶企联盟,其中既有他家的骏德茶企,也有当初同样申请注册商标但被驳回的桐木茶企。
正山茶企认为,金骏眉不是一种红茶品种,在正山生产金骏眉之前,中国任何有关植物的书籍和武夷山的历史记载中,都没有这种金骏眉茶叶品种的存在。
“所谓的《骏眉令》并不能充当金骏眉的商标注册建议书,它是在正山茶企做出四两金骏眉茶叶之后,由北京的闫翼峰等人撰写,并分给少数茶农的。而且尽管当时参与制作的有多名制茶师傅,但是这些师傅当时都是正山茶企的员工,并非桐木村全体村民的集体智慧结晶。”采访过程中,正山茶企所有人江元勋授权的发言人代先生称,正山茶企拥有金骏眉商标是理所当然的。
而“16家茶企联盟”则认为,此时追究第一泡金骏眉是哪家企业生产的毫无意义。金骏眉的诞生,并不是一家之力。
业内有不少人支持这个观点,例如福建茶叶学会副秘书长姚信恩就认为,金骏眉是一个公共品牌,制作金骏眉的创意来自北京闫翼峰等人,而后在桐木村多年制作正山小种红茶的原料和制作工艺基础上,加以桐木村村民、茶企、客户集体智慧,经过不断改造和推广才有了今日的繁荣。
甚至一些茶叶经销商认为,商标被垄断后,从生产到渠道,凭正山茶企一家之力难以支撑市场,“没几个人做,最后金骏眉将由热到冷,甚至可能淡出视线。”
相关报道
金骏眉背后是场利益大博弈
利益之争
“如果是我自己注册,也不会拿出来,价值多少亿啊”
不过背后的利益之争才是最重要的反对原因。在16家茶企看来,正山茶企获得商标权,意味着众多以金骏眉为生的茶企要么不能再用“金骏眉”三个字,要么就得看“正山”的眼色度日。这两种结局都不是他们愿意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