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驰商标网讯)金骏眉,研发于2005年,是在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工艺基础上,采用创新工艺研发的高端红茶。近年来,随着金骏眉的迅速走红,其短短数年时间内身价飙涨至万元,一时被称为“茶界神话”。与此同时,一场关于“金骏眉”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也在打响,金骏眉商标到底是一家企业还是茶企集体所有,成为争论焦点。这场争夺战打了5年,至今依然悬而未决。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派工作人员深入武夷山调研。坊间普遍流传,工商总局要求武夷山市政府在6月30日前给出明确答复。一时间,有关金骏眉商标归属的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持续5年 惊动国家工商总局
金骏眉商标归属权仍悬而未决
“金骏眉是大家的!”电话里,温永胜不容置疑地强调。
温永胜是武夷山市永胜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是土生土长的桐木关人。据他称,2005年,他和梁骏德、江元勋等人一同参与了金骏眉的研发,并见证了其后来的突然“爆红”。而和大多数桐木关内的茶农、茶企的态度一样,温永胜始终坚持金骏眉商标并非正山茶业一家所有。这场已持续5年的商标归属权之争,截至昨日依然僵持不下。
要回溯金骏眉商标之争,时间得回到2007年。据有关媒体报道,自2007年开始,武夷山就有不少茶企申请注册金骏眉商标,但均遭驳回。
2007年2月26日,桐木茶叶公司向国家商标总局提出注册申请。同年3月9日,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也提出了申请。不过,在2009年6月,商标局先后驳回了这两家公司的申请,理由是:金骏眉是红茶品种名称,作为商标直接表示了本商品的品种名称和原料特点,容易使消费者对商品及其原料产生误认。
申请被驳回后,桐木茶企未提出复审。正山茶企则在2009年7月向商标局提出复审,并在2009年12月7日完成复审。2010年2月20日商标局发出注册公告,公告期是三个月。也就在此时,桐木关当地不少茶商坐不住了。
“一开始,是由骏德茶业创始人梁骏德发起,并联合当地十多家茶企,公开向商标局提出异议。”桐木关一家茶企负责人吴先生昨日告诉记者,“而正山茶业则在公司门口贴出一张巨大海报,宣称金骏眉商标已归该公司所有。后来因这举动太过张扬,在压力之下,就撤掉了。”
这场商标归属权之争开始愈演愈烈,最后惊动了国家工商总局。就在今年5月,国家工商总局派遣人员深入武夷山实地调查,并要求武夷山市政府尽快给出答复。
“关于国家工商总局要求武夷山给出答复的时间,坊间一种说法是,6月30日之前。” 见证金骏眉商标争夺战的福州众韬知识产权事务有限公司主任杨梅仙告诉记者,“事实上,国家工商总局并没有明确指出答复日期,‘6月30日’只是一种协定期限,并非强制要求。”
武夷山市工商局的一位知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即使最终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那么武夷山市政府还是会在近期提交一个“明确意见”。
品牌估价或高达数亿元
谁都想占有不放手
轰轰烈烈的金骏眉商标争夺战背后,各方的利益之争逐渐浮出水面。
资料显示,金骏眉诞生于2005年。在其诞生之初,并未有人将其注册该商标。直到两年后,也就是2007年,金骏眉突然在市场上蹿红,价格从问世初期的500克3600元一路见涨,尤其在2008年和2009年,更是火爆一时,身价已逾万元,被誉为“茶界神话”。
尽管没有人专门为金骏眉的品牌价值估过价,但在不少桐木关茶商看来,从当前的市场销售反应来看,金骏眉的品牌价值,“估计有数亿元”。
据厦门某大型茶企负责人透露,借助金骏眉的强大品牌号召力,仅2009年,正山茶业销售取得的纯利润,就可能突破亿元。而骏德茶业的红茶生意同样做得风生水起,不仅在全国各地展开代理、加盟,其取得的利润也是令众多茶企望尘莫及。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告诉本报记者,眼下,金骏眉已形成了较稳定的市场规模,如果金骏眉商标归属于个别企业,很可能会造成垄断,其他茶企就不能再使用这一商标。
对于众多茶企的顾虑,正山茶企相关人士代先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我们会把金骏眉当作集体商标来使用,比如授权给协会组织,成立金骏眉茶叶协会之类的,把金骏眉商标作为武夷山公共资源,让武夷山桐木村的茶企、茶农能够无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