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香精事件后的包子江湖:没有商标保护谁都能用(2)

时间:2011-09-28 10:42 《北京晚报》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记者随后联系到江镇面点网的管理人员燎原,这位地地道道的江镇人讲述了江镇面点行业的来龙去脉。燎原介绍,江镇面点网是为在外经营面点行业的江镇老乡提供信息共享、沟通的平台。

“但江镇人只知道做包子,学历又不高,上网的其实是很少一部分。”

在燎原看来,江镇的面点业,并没什么特别神秘的祖传秘方,也不算什么传统手艺,而是因为江镇人能吃苦、肯钻研,所以做出来的面点比较好吃。但就在部分江镇人慢慢把面点业做出名堂之后,包括江镇人在内,很多周边县镇,甚至安庆以外的生意人,也抓住时机一拥而上,都开始打出“蒸功夫”的旗号。

“其实一开始,我们老家那里的包子店,卫生、质量都是很不错的。但市场就是这样,什么东西火,就一拥而上,导致后来从业者良莠不齐,少数人祸害了大家。”在燎原看来,少数不良从业者的祸害只是表象,“蒸功夫”这个品牌本身的不健全,才是导致此次香精包子事件的根源。

记者一直试图让燎原介绍一家正宗的“蒸功夫包子店”供采访,但燎原表示有些为难,只是透露,找那些店面比较大的试试。在追问下,燎原让记者搜索“杭州蒸功夫”。这是一家2005年在杭州成立的餐饮连锁有限公司,主营蒸菜。

燎原认为,真正在做“蒸功夫包子”的人,根本没对这个品牌形成真正重视。“人家浙江人先注册了,所以造成现在蒸功夫包子其实还注册不了品牌,没法得到保护。”

燎原回忆,“蒸功夫”这个品牌从上世纪90年代做起来,到现在一直没有注册“蒸功夫”商标,“根本没有什么蒸功夫总店,只是个别老板做得大一些,注册了公司,但‘蒸功夫’商标一直没注册下来。”

燎原将自己前后观点联系起来,最终得出蒸功夫从当初兴起到如今没落的线索链:蒸功夫虽然小有名气,但始终是一个没有被保护的品牌,让良莠不齐的从业者一拥而上,最终导致了香精包子的悲剧。

香精包子

违禁香精包子,是指在包子馅料中加入耐高温、香味不易挥发的香精,使包子味道鲜美。2011年9月,有媒体报道朝阳区一些“蒸功夫”包子铺在制作包子时使用香精,2011年9月14日,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开始对部分“蒸功夫”包子铺进行检查。

香精来袭

这些“蒸功夫包子店”有的刚刚关张,有的改头换面,极力撇清与江镇、与安徽的关系

记者通过电子地图搜索,锁定了北京约二三十家“蒸功夫包子店”,但最终能找到的屈指可数。这些“蒸功夫包子店”早已不复存在,有的刚刚关张,有的改头换面。唯一还叫“蒸功夫”只有前文提到的百子湾附近乐购超市对面的老吴那家。

在劲松附近,一家原本生意兴隆的“蒸功夫”现在人去店空,经营者已经数日没有露面。在光华路附近,一家“蒸功夫”贴出了“转让”的广告。而在松榆里社区,一家蒸功夫包子铺“隐藏”到了糖炒栗子店铺里。红庙附近,本有一家“蒸功夫包子店”,但记者寻觅很久都未见踪影。后经附近经营服装店的生意人介绍,这家包子店最近换了名字了,“换名字,大概也就是两个礼拜之内的事儿吧,以前一直叫蒸功夫的。”这家包子店现在叫“红庙包子店”。

这些改头换面的包子店,其经营者都在极力摆脱与江镇、与安徽的关系,有的说自己是天津风味,有的说是上海风味。

几经波折,在团结湖附近,记者找到一家最近改头换面,但依然没否认自己与蒸功夫、与江镇关系的包子店。

店主小陈37岁,安庆人,老家距离江镇不足一百公里,他的店原来也叫“蒸功夫”,而现在叫“包容心”。

在“包容心”包子铺的橱柜里贴了几张纸,仔细一看,这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大意是已经受理了“包容心”商标注册申请,落款时间是2011年7月7日。

“虽然我们以前叫‘蒸功夫’,但我们在‘蒸功夫包子’出事前,就已经申请了‘包容心’商标。‘包容心’从被受理到被批准,大概需要3个月时间。本来我们不打算这么急换招牌的,这不出事了嘛,就想着换了吧。”小陈说,其实北京那些所谓正宗“蒸功夫”的商标,也没有批下来,与他的“包容心”情况类似。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