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实践中,省政府国资委从建立政策制度体系入手,着眼于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的政策规章和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先后发布实施了60多个规范性文件。
他们着眼于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落实,建立和完善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了企业负责人任期和年度经营责任考核,实施经营业绩考核全覆盖,强化了企业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对企业发展的牵引作用。
建立财务监督体系是省政府国资委完善监督管理的科学手段。着眼于监管效能的提高,他们探索建立会计、统计、审计“三计合一”监督体系,整合监督资源,实施外派监事会全覆盖,规范了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建立了财务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没有完善的产权管理体系,也就无法保证监管的质量。着眼于国有资本的有序流转,认真落实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制度,建立审计评估中介机构公司招投标平台,完成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健全和完善了国有产权管理体系。
同时,国资委分析总结历史上国有企业乱投资、乱担保等经营管理失败的教训,着力筑牢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着眼于规范企业投融资决策,明确了企业主营业务范围,强化了企业战略管理和投融资计划管理,努力从源头上、机制上防范企业运营风险。
正是有了省政府国资委这样的“国有资产当家人”,这五年省属监管企业的发展也更加平稳。
过去的五年,我省国企改革描绘了一幅史诗般的画卷。在中央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在省政府国资委的悉心监管呵护下,省属国有大企业紧抓历史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完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
“十一五”期间,省属监管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工业企业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非工业企业改制重组A加速推进,改革成效逐渐显现,企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有效提升,国资委工作重心从改革维稳转向重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
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点无奈,但却是不破不立哲学思想的体现。国企改革中,破,恰好是希望的代名词。
“十一五”期间,国企政策性破产工作基本完成。2006年以来,我省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51户企业,其中,中央企业1户,省属企业21户,市、州企业27户,江西在甘企业2户。截至目前,已破产终结48户,正在实施3户。
全部51户企业,共涉及职工人数13.79万人(其中在职职工9.59万人,离退休职工4.2万人),资产总额63.79亿元,负债总额162.58亿元,共核销金融机构呆坏账90.73亿元。各级财政共拨付破产补助资金41.5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付26.15亿元,省级财政拨付15.41亿元。9.59万人全部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妥善安置。21户省属企业,共涉及职工人数8.5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6.32万人,离退休职工2.24万人),资产总额37亿元,负债总额100亿元,核销金融机构呆坏账57.1亿元。各级财政共拨付破产补助资金38.1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付25.2亿元,省级财政拨付12.94亿元。
通过这种近乎残酷的“休克性”破产重组,消除了企业历史包袱,转换了企业体制机制,实现了企业重组发展,维护了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改制,其实就是松绑,就是制作新鞋子。
为适应体制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省政府国资委积极推动监管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激发了企业活力,取得了明显效果。
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国企改革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完成了国企改革“376”攻坚计划,推动金川公司等企业完成产权多元化改革,省属骨干企业产权多元化达到75%以上,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完成了省建材国资公司、省机械集团、省医药集团、省电子集团及长城电工集团5户企业集团的改革重组,完成了48户省属企业子企业的改革改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改革攻坚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农垦、粮食、流通、公路交通等其他领域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在积极推进。
相关新闻